能源與廢棄物管理

節能低碳,管理能源

註:
1. 本表中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彙整係採營運控制權法
2. 2021年之溫室氣體盤查與查驗範疇為台灣高鐵12處車站
3. 2022 年之溫室氣體盤查與查驗範疇為全公司,包含12處車站、5個基地、總公司、桃園運務大樓及正線(列車及道旁設備);並依2023年9月取得ISO 14064-1:2018查驗聲明書之結果修正,故與2022年永續報告書之數據有所差異。
4. 汽、柴油排放係數參照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係數管理表6.0.4版(108.06)內之對應係數。
5. 全球暖化潛勢採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
6. 排放之溫室氣體涵蓋的種類為:二氧化硫、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
低碳列車,綠色場站
打造低碳列車
台灣高鐵致力提供旅客兼顧環境友善與快速便利的運輸服務,並有效減緩營運產生的環境衝擊,車站與基地平均服務每名旅客用電度數由2008年2.25度、0.73度逐年降低。2023年車站每名旅客之用電度數為1.00度,基地則為0.25度;已較2022年車站之1.35度及基地之0.34度明顯減少。若以高鐵2023年度載運之延人公里數計算,則較小客車大幅減少1,042,859公噸CO2e,若將其除以大安森林公園每年吸碳量389公噸(資料來源:2019經濟部能源局)計算,則相當於2,681座大安森林公園。
- 「運輸服務碳足跡標籤」與「車站間旅客運輸碳足跡」查驗證書與標章。
- 2020年向環保署(註)申請展延並獲發更新的碳足跡標籤證書,有效期限至2025年12月16日,並因達到3年內減碳量3%以上之承諾(減碳達4.92%),再獲發「減量標籤證書」。
註:2023 年 8 年 22 日改制為「環境部」。

為持續提升列車能源使用效率,高鐵導入LED裝置汰換計畫及列車駕駛節能運轉計畫,前者自2013年11月起推動至2023年底,累計節電14,847千度,同時減少7,669公噸CO2e;後者藉由「列車節能小組」持續推動節能計畫,自2010年(基準年)推動至2023年底為止,實際減少約332,986千度電力,並降低173,935公噸CO2e之排放。下方表格為呈現近三年來之節電與減碳量。

註:
1. 使用能源局公告之2010~2022年度全國電力排碳係數,2023年的計算使用2022年的排碳係數。
2. 只計入列車運轉耗電,未包含車內照明及空調等用電。
3. 原2022年較2010年之年度節碳量為12,990公噸,因調整2022年電力排碳係數重新核計算後更正為12,989公噸。
4. 2023年因苗栗路段邊坡整修實施列車限速運行,致該年度列車駕駛節能效益下降。
推動綠色場站
台灣高鐵為加速產業創新,建立具韌性的基礎建設,持續在5大維修基地與12處車站推動「節能自主管理、減少用電量、轉移尖峰用電及合理用電」等四大節能方案,制定能源效率提升計畫,打造低碳排的綠色場站。車站部分以「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等永續理念為設計基礎,配合各車站地理環境執行多項節能措施,減少建材與空調負荷;維修基地則著重降低能源使用,持續導入多項節能改善措施,降低車站(不含臺鐵公共區)及基地之平均每服務旅客用電量。

註:此為在夏月(6~9月)的「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本公司衡量本身之作業特性申請減少用電措施契約,以在電力系統高載期間或電力供應發生困難時,台電可引導用戶減少或暫停部分用電,以改善系統負載。
因應全球能源轉型趨勢,並配合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政策,台灣高鐵於基地及車站建置太陽能發電設施,2023年全年太陽能發電量達9,673.471千度。四處基地的發電量總計7,186.51千度,全數售予台電;六處車站發電量總計2,486.96千度,其中186.23千度供車站使用,其餘全數售予台電。
高鐵四基地之太陽能發電量

高鐵六車站之太陽能發電量

優化永續營運
台灣高鐵除積極執行推動沿線基站達成低碳運輸目標外,也從營運據點之辦公大樓依5年中長期策略規畫,改善既有建築物能源使用效率、提升電器設備能源效率及引進綠建材等方案,達成環境永續的目標。總公司暨桃園運務管理中心至2027年以節能減碳達10%為目標,落實節能。2023年高鐵總公司及桃園運務管理中心節約能源措施成效如下:
總公司
- 自2019年8月起總公司辦公室全面更換LED燈具及2023年7月總公司辦公室全面安裝帷幕玻璃隔熱紙至今(2023年12月)止,合計節省用電度數179,043度(kWh),排放量減少約117公噸CO2e。
- 2023年電子化公文數量約49,620件,節約紙張約595,440張、保育樹木71棵及減碳852公斤(註)。
桃園運務管理中心
- 桃園運務管理中心2023年總用電度數為467萬度(kWh),較2022年總用電度數485萬度 (kWh),下降18萬度 (kWh),相當於減少約118公噸CO2e。
- 每年計畫更換400支LED燈管取代傳統照明燈具,換算全年可節省用電度數4萬度 (kWh),相當於減少約26公噸CO2e。
- 自2020年1月起執行節電措施統計至2023 年12月止,合計節省用電度數32萬度(kWh),相當於減少163公噸CO2e排放。更新冰水管路保溫材質,採逐年汰換為符合UL-94 HF Class 1防火認證之新型保溫材質,至2023年已完成桃園運務管理中心2樓、3樓及地下1樓共19區空間。
註:每份電子公文以減少12張紙計算、每張A4紙以5公克計算、2023年電子公文節省約2.97公噸的紙張;根據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提供之資料,1公噸的紙需砍伐24 棵高度12公尺、直徑15至20公分的樹木;1棵樹年吸收約12公斤CO2e (http://www.eqpf.org/sf/3-1.htm)。
隨著消費者永續意識抬頭,台灣高鐵亦透過多元的票務服務,提供消費者低碳便利的搭乘體驗,2023年之相關績效如下:

台灣高鐵力行「節約用水、使用減量、回收再利用」三大策略,設立「節能專案小組」,並每季召開檢討會議執行進度檢視,積極實踐水資源管理。與2022年相比,2023年度的節水率達到19.01 %,持續符合水資源耗用減量目標。
2023年度,台灣高鐵採用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之水資源管理工具進行風險評估,高鐵取水來源位於第五區間2.6-3.0,屬中低水資源壓力地區,車站、基地、總公司及行控中心之用水來源皆為自來水,並無使用地下水。
針對廢污水管理議題,台灣高鐵於各基地及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車站均設置污水處理廠,由具備廢水處理證照之專業人員將污水分級處理至符合放流水標準(註),其餘車站直接排放於污水下水道,並定期繳納污水處理費。我們透過環境管理稽核作業進行管理,亦依循「水污染防治措施計畫」之規範,遵守環境法規之要求。2023年總排水量為71.45百萬公升,並如期申報污水處理廠放流水水質、水量。

註:
1. 放流水標準符合水污染防治法「其他指定地區或場所專用污染下水道系統」放流水標準限值之規定,標準包含水溫<35°C (10月~4月) <38°C (5月~9月)、pH值介於6.0~9.0、油脂<10 mg/L、懸浮固體<30 mg/L、化學需氧量<100mg/L、生化需氧量<30mg/L、氨氣及大腸桿菌群。
2. 總取水量主要增加原因為運量較去年(2022)增加達34.55%,造成車站及基地用水量增加所致。
台灣高鐵致力降低廢棄量並逐年提高廢棄物再利用比率,高鐵各基地與車站廢棄物之回收、清運和處置,均委託具合格證照業者處理,非回收的一般事業廢棄物以焚化爐為最終處置地點。我們亦透過合約要求承包商確實依相關廢棄物法規辦理,2023年廢棄物處理申報總量共計7,322.23公噸,廢棄物回收量達2,191.88公噸,回收率約為29.9%,回收物包含廢紙、廢塑膠、廢鐵及其他 (含廢銅、廢鋁、廢照明光源、廢鉛蓄電池、廢玻璃容器等),分別佔比為24.15%、6.73%、58.53%及10.58%。2023年無違約事項發生,也未發生關於燃油、燃料、化學物質、廢棄物之洩漏事件。
除要求內部落實廢棄物管理,亦積極要求供應商執行相關作為。高鐵與承攬商合約中,規定廠商需妥善清除及處理廢棄物,藉由與承攬商的溝通與會議加強宣導,並透過現場查核督促承攬商確實執行廢棄物處理措施。
2023年台灣高鐵針對廢污水及廢棄物處理,共投入約新臺幣6,701.5萬元,重點項目涵蓋辦理台中車站之污水處理廠改善工程,執行包含污水處理廠設備操作維護、設備擴充及維修更新、混凝沉澱消毒藥劑、水質檢測、污泥清運處理與廢棄物委外清運等多項作業內容。台灣高鐵亦於桃園、新竹、台中、台南設置大型截油槽以有效將車站商家因營運產生之廢油與污水進行油水分離,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車站 | 基地 | 車站與基地 | ||||||
---|---|---|---|---|---|---|---|---|
年份 | 廢棄物 | 資源回收 | 廢棄物 | 資源回收 | 資源回收總量 | 廢棄物總量 | 資源廢棄物回收率 | |
2021年 | 3,891.98 | 495.29 | 442.27 | 117.82 | 1,613.10 | 5,947.35 | 27.1% | |
2022年 | 4,288.59 | 621.99 | 565.92 | 830.23 | 1,452.22 | 6,306.73 | 23.0% | |
2023年 | 4,675.78 | 1,016.51 | 454.57 | 1,175.37 | 2,191.88 | 7,322.23 | 29.9% |

註:
1. 總公司之廢棄物由大樓管理單位統一處理,而列車之廢棄物納入車站或維修基地統一處理,故已將相關數據涵蓋於此表。
2. 有害事業廢棄物為鎳鎘電池。